鑒于木結構建筑與非木結構建筑相比具有種種優越特質,其完全符合“綠色建筑”的標準。
木結構新用途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些年來,我國在木結構的應用方面有了很大進展,現代木結構的科技及木材處理已經完全可以解決防火、防潮、防腐、防蟻、隔音等一系列問題,使木材可以面對任何建筑上的挑戰,而且在設計壽命和使用壽命上,木結構房屋甚至要長于混凝土結構房屋。
目前,國內不斷涌現出300棟以上的木結構住宅建筑群、移動式木房(露營房車)等。另外,木結構還比較集中于學校、橋梁、寺廟、展覽館等建筑領域 的運用,全國第一所木結構小學———都江堰市向峨小學,就全部采用了現代木結構建筑技術;杭州香積寺雖然屬于復建工程,但其中的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殿 等主要建筑均采用膠合木結構建造,最大跨度達15米左右。
而在我國綠色住宅社區、低碳樣板小區和生態城鎮,也在住宅建設中大量應用了木結構技術,中高層建筑的平改坡和填充墻工程更是經常采用高熱阻木骨架圍護結構。低層傳統民居的改造和改建,也均采用抗震性好的木結構體系和綠色木質建材。
在國外,木材也因其可再生、調節空氣濕度及二氧化碳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比較常見的是用于化工廠房,主要是木材對一般的酸、堿具有天然的耐腐蝕性, 可以直接暴露于化工廠房空間內,且維護費用少。而在游泳館和溜冰場等建筑里,經特殊處理的木材可以發揮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優勢。由于游泳館中含消毒成分的 水氣蒸發很嚴重,其內部的金屬材料往往會嚴重腐蝕。相反,木結構材料經過處理后,可以很好地抵御水蒸汽的侵蝕,保護場館結構不受損。
標準亟待建立
中國在歷史上是木建筑的王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為木結構建筑制定標準的國家之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主任委員王正接受采訪時介紹,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木屋都處于自建自用、租用或“小產權房”等狀態,或者還停留在一 些高端消費群,如別墅、會所及高檔娛樂休閑場所,在普通住宅中應用比例偏小。而只有形成了系統性的質量控制規則與標準,企業才能按照產品標準去生產出合格 且質量穩定的產品,但目前我國很多國產木材產品的生產標準和產品認證標準還處于建設中,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證標準體系和相關規范。
據了解,我國沿用的《木結構設計規范》,對結構材僅是等級要求,缺少系統性的質量控制規則。此外,與結構材相關的標準目前也不夠完善,僅有的行業標準為4項,將要補充申報的國家行業標準有6項。
在產品認證體系方面,我國木結構還沒有建立產品檢驗機構,存在制度化缺失與一定的產業風險。而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標準體系已經相對成熟,并有多家機構進行認證,唯獨中國在這方面尚屬空白。
對此,林業部表示,第一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將出臺所有結構材產品及認證相關標準;第二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木構件專有性能檢測和評估標準(圍護系統、墻體、樓蓋、剪力墻、古建木構件等)將實現結構材國際標準零突破,同時建立與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對接的標準。